2024年10月08日
星期二
| 首页 | 谜坛 | 灯谜 | 谜话 | 文献 | 图照 |
转:三谈词汇谜的增损离合
发表日期:2024-03-29 16:40:48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湖州 莫志刚

    【内容题要】灯谜艺术是借助文字作为媒介所进行的语言交流,既然是语言交流,它就应该符合语法结构,符合语言逻辑。笔者认为词汇谜运用增损离合法,谜底分别涉及到主谓宾定补状结构(也有省略主语),形成了所谓的短语。通过“顿读”和“别解”,将短语重新分解成几个字或词,使它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 词汇谜  文字语言交流  增损离合


    
    我们知道语言交流形式分为四种,即:对话语言、独白语言、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。灯谜艺术借助文字作为媒介进行的交流,属于书面语言交流范畴。

    灯谜艺术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符号意义,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思想观念,同时也反映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。所谓的文化性是指灯谜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文化现象,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表现方式,传递着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念,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启迪。首先,灯谜创作是一种情感性的兴辞实践活动,它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,将个人的情绪和感觉兴辞化,客观上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功能。然而,整个创作过程中贯穿了语言修辞、语言逻辑、语言秩序的所谓语法规范。因为语音、词汇、语法,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决定了词汇创作的基本特征。

例一

包胥哭秦庭

(兵役用语一)

申请退伍 

作者:郑百川

     “申请退伍”是一个动宾短语,“申请” 是动语,“退伍”是宾语。经过“顿读”后为“申/请/退/伍”和“别解”后为:申包胥乞请(秦国)打退伍员。这个短语就成了一个主谓短语,“申”主语,“请退伍”谓语,而这个谓语本身是一个动宾短语。“请”是动语,“退伍”是宾语,而“退伍”又是一个动宾短语。

例二

“销魂最是双莲瓣 ”

(成语)

心满意足

作者:施奕盛

    “心满意足” 是个固定短语,也可以看作是由“心满”和“意足”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。经过“顿读”后为“心/满意/足” 别解后为:心 里满意(那双)脚。就成了一个主谓短语,“心”是主语,“满意/足”是动宾短语作谓语。

例三

“超宗殊有凤毛,恐灵运复出”

(口语一)

感谢不尽

作者:武骝

    “感谢不尽”是个动补短语,“感谢”是动词,“不尽”作为 补充说明动作的状况。经过“顿读”后为“感/谢不尽” 别解”后为:感觉谢家没有完结。就成了一个动宾短语,“感”是动词,“谢不尽”是主谓短语作宾语,而“不尽”又是一个壮中短语。

    以上谜作于人的感觉是自然流畅,其实自然流畅源自于我们常说“气”。“气”是一个摸不着,微乎其微却又时刻萦绕的东西。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体系中,“气”更体现为一种精神面貌,一种艺术特质,一种内在活跃的生命力的表达。而刘勰的《养气》篇,专门论述了“气”之通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,这种“气”体现为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气势通达,心气平和,而除了单纯讨论这种“气”的顺畅的重要音义之外,"气"作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充塞于天地之间,混沌虚无,它作为生理之"气"是万物生存之必须,没有"气"的纵浪大化,万物将无法生存.而"气"的内涵却又不仅仅止于物理层面,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,"气"被援引于书法艺术创作及意蕴的表达中,逐渐变成一种哲学概念,进而形成中国独有的"气"文化.在书法艺术中,把"气"运用于创作中,体现为一种"气力";而上升为精神层面之"气",便又是书法绘画艺术中一种内在活跃的生命传达,一种精神气质。说到底,这种“气”所产生的自然流畅无疑是遵循了文字语言交流的语法规范。词汇谜的创作,它符合语法结构,符合语言逻辑,谜底分别涉及到主谓宾定补状结构(也有省略主语),形成了所谓的短语。通过“顿读”和“别解”,将短语重新分解成几个字或词,使它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   
    回首我们再看运用增损离合来创作的词汇谜,它所产生的效果又如何呢?

例四

林某二月外派巴巴多斯

(三字水果一)

耙耙柑

作者:佚名

    据面,底材“耙耙柑”解成:木、木、木、甘、二、二、巴、巴。

例五

此生为一人而治,来世化蝴蝶共飞

(中成药简称一)

大柴胡

作者:佚名

    据面,底材“大柴胡”解成:一、人、此、木、胡。

例六

巴以争端,再吃苦头,揪心度日

(成语一)

古色古香

作者:佚名

     据面,底材“古色古香”解成:巴、勹、古、古、禾、日。
 
    例四、例五、例六均采用增损离合,像笔者在前面所说的“它们的主谓宾定补状结构被打破,则容易产生层次、画面、秩序、主次的无序。况且,当面、底未结合前,它们均各自独立成文,句式完整,而被谜化后(经增损离合后),原有的面、底均被支离破碎,基本的文化架构消失,语言句式(短语)荡然无存,则如留下两箩筐拼装的零部件,面为碎底为乱,致使面、底均不成文,欣赏者(猜众)读后很难寻绪;句式亦无存,语言交流难于完成,如同书画中秩序、远近、层次、布局均不够清晰”。【1】

    灯谜艺术是借助文字作为媒介所进行的语言交流,既然是语言交流,它就应该符合语法结构,符合语言逻辑。笔者认为词汇谜运用增损离合法,谜底分别涉及到主谓宾定补状结构(也有省略主语),形成了所谓的短语。通过“顿读”和“别解”,将短语重新分解成几个字或词,使它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对这类谜的创作从两个层面理解:如果底材扩充为三字(甚至更多),则容易产生层次、画面、秩序、主次的无序,给猜(读)者以如坠云雾之感;以两个字为底材的称之简单短语(简单词组),经增损离合后,虽已重组打乱,毕尽所折解的部件相对较少,内涵单纯,故此其所显示的画面尚可依稀辨认,其所拆卸的轨迹还可顺路探寻,从语法上看尚未形成完整的句式,因此能够接受。但是底材从词汇的角度而言,它与谜面亦无瓜葛,严格地讲谜目应标成“字二”。人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,语言的边界就是人的边界。

    国画艺术中讲究画面的秩序性,所谓的主次分明,这种秩序性和层次感,还是体现在画家的文气、雅气、正气之内在功力,使得画面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;同样,书法艺术强调气韵贯通,说明“气”是书法中的生命所在。"盖气者,有墨气、有色气;而又有气势、有气度、有气机,此间即谓气? 而生动处则又有非? 之可代矣。生者生生不穷,深远难尽;动者动而不板,活泼迎人。"【2】   

    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即是以"气"论来领悟和表现外界万象之境,凭此种观点来阐释文化艺术自身之奥秘。夫人工书,须从师授,必先识势,乃可加功,实乃吾等运笔创作之辅。艺术同宗共源,书画如此,灯谜亦然。

    “气”在灯谜创作和审美中表现为由器质转化为功能,即谜作的自然流畅;由表象转化为内涵,由形态转化为精神,即谜作的饱满丰富。相比较而言,词汇谜的增损离合无法使气韵贯通,尽管在谜面上修饰、美化,然而在作品的运作中客观上使原谜面、谜底均已解体,不存在短语或句式,它们的主谓宾定补状结构被打破,脱离了语言修辞、语言逻辑、语言秩序,所谓的语法规范,故此无“气”可言,笔迹所至,难臻流畅。就词汇与谜面的联系毫无瓜葛,谜作无非是运用字谜中的增损离合技法,故谜目应标成:猜字二、字三、字四而已。

    正像沪上徐汉明先生所言:“当今有不少多字离合谜作出偏重偏旁部首、笔画字素的机巧腾挪,面、底破碎不堪,自动离合,实是杂乱无章,难寻厘绪,无法简洁释清扣合,影响了灯谜传播的效果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作些思考,其一:理论的层面,灯谜创作不能忽视相应的理论支撑,不能忽视前人的成谜理论。无论是张起南的《橐园春灯话》,还是薛凤昌的《邃汉斋谜话》,‘谜以会意为正大’十分明确;其二:艺术是相通的,灯谜创作亦是,都应讲究秩序、画面,不能给人乱而无序的感觉”。【3】

    吾事谜“以得之为至娱,而无暇外慕”,纯粹是以谜论谜,而“假基塗以有求,求得则辄弃”,此乃不利以学术探讨和谜谊情感。笔者年逾古稀,毫无杂念,只是为当今词汇谜的增损离合无序流行深感担忧而已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:

    【1】莫志刚中华谜艺网《再谈词汇谜的增损离合》

    【2】明·唐志契《绘事微言》

    【3】莫志刚中华谜艺网《再谈词汇谜的增损离合》

    转自《苏州灯谜》
阅读次数:594
“印”字入谜话别解
《新编文史笔记丛书》中的灯谜掌故漫话
“斗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载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本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线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平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卷”字入谜话别解
《新中华报》上的灯谜(附图)
“间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北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安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盘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善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华”字入谜话别解
“令”字入谜话别解
不枝不蔓花明明
转:三谈词汇谜的增损离合
“济”字入谜话别解
转:【宽庐灯语】说说家乡揭阳

海上谜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-2012 SH-DENGMI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07037912号